绵阳市市长李云:发挥中国科技城优势,加快建成四川省域经济副中心
更新时间:2025-03-07 19:35:32 浏览次数:

  飞等产业链重点项目落地。

  在场景示范上,今年人形机器人登上春晚舞台引发社会热议,其实类似的应用场景绵阳也有很多。比如,绵阳街头的无人驾驶公交车、巡逻机器狗、机器人劝导员已经成为城市一景,“绵阳造”机器人登上长城参与讲解巡检,自主研制的“机器狼”首秀珠海航展,“绵阳星座”首发星“涪城一号”在西藏日喀则、宜宾筠连应急救援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成渝地区首条低空飞行航线已经开通运行,等等。

  
 

  目前,我们已经发布了“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应用场景60余个,下一步还将发布覆盖更大领域的更多场景,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生产线”奔向“应用场”。

  一是抓政策引导,精准落实稳增长。我们坚定不移狠抓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积极对接落实国省存量政策和一揽子增量政策,加强经济运行“仪表盘”监测,针对宏观形势下的新情况新问题和绵阳一些“个性”问题,抢先赶早、果断打出“开门红”23条、招商引资正面清单、房地产新政10条、公积金7条等政策组合拳,大力实施重点项目全生命周期可视化管理、民间投资机会清单、小微企业融资“两张清单”等针对性举措,并因时因势做好政策调整,推动经济运行的积极因素不断累积。在去年全国、全省二三季度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绵阳延续了高位增长态势,经济增速连续10个季度排名四川前3位。

  二是抓需求牵引,升级制造稳增长。我们把扩大需求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最大潜能,扭住项目投资、消费提振等关键因素集中发力。通过创新建立重点项目协同推进、市政府分管领导包干推进重大项目等机制,实现省市重点项目年度投资超时序进度28个百分点,一批打基础、利长远、增后劲、补短板的重大项目正加快谋划推进。同时,充分发挥绵阳消费群体庞大、消费业态丰富等优势,持续挖掘消费潜力,我们在全省率先发布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三是抓环境优化,护航企业稳增长。我们坚持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分层分级开展两轮规上工业企业全覆盖“一线纾困”专项行动,建立“收集、研判、调度、化解、反馈”问题办理闭环机制,围绕产融对接、要素保障、供需对接等方面,切实解决了一大批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相关做法入选国家“强化企业服务提升减负成效”典型案例。同时,深入推进“进一次门、查多项事”综合检查,全市涉企联合检查上升73.9%,最大限度降低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干扰。通过系列举措,“有需必应、无事不扰”营商环境品牌持续擦亮,绵阳连续5年获评四川营商环境评价优秀。去年全市四上企业总数达到5672户,较上年增长7.4%,跑赢了经济增速。长虹、九洲入选全国企业500强榜单,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户、数量居四川第2位。

  今年“新春第一会”,绵阳市委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聚焦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一“国之大者”和“五区共兴”这一“省之大计”,提出将“发挥中国科技城优势加快建成省域经济副中心”作为推动绵阳高质量发展的“总牵引总抓手”,我们希望通过三年努力,推动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占全省比重持续提高,在全省率先建成省域经济副中心,成为川渝地区重要增长极和发展动力源。

  我们理解,绵阳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多重任务叠加、多重目标协同、多重路径并行的共进过程,到2027年建成省域经济副中心,既是当前绵阳现代化建设最重要的任务,也是最紧迫的任务。

  
 

  其中,科技是绵阳立市之基,也是动力所在。我们将深化科技协同创新,提升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持续优化创新生态,特别是加强与成都、重庆合作,联手打造成渝绵“创新金三角”。同时,深入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围绕“有效投资、有根产业、有持续税源”推进项目招引建设,聚焦传统产业、特色优势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四向发力”,加快打造一批百亿“首位产业”,特别是要加快把核医疗等新兴产业打造成地标产业。

  消费在绵阳的经济大盘中具有基础支撑作用。我们将深入实施消费提质扩容行动,继续抢抓加力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政策机遇,把促消费和惠民生结合,扩大汽车、家电等大宗商品消费,发展银发经济、冰雪经济等消费新业态。不仅如此,今年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将在绵阳召开,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加快融入“大九寨”“大熊猫”“大蜀道”等文旅品牌建设,打造一批体验性强的文旅项目,借力文旅不断激活市场消费活力。

  当然,建成省域经济副中心,最核心的是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发展环境。我们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将分年度制定和实施重大项目、重大任务、重大平台、重大政策“四张清单”并动态更新,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真正把“施工图”变成“实景图”。

推荐图文

鄂ICP备2024040700号-2
武汉砺行体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数据源自网络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