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缠斗”:英德水患往事
更新时间:2022-07-06 23:08:32 浏览次数:

  中,英德上一次因洪水被关注,就是2013年那次。当年,广东遭遇特大暴雨袭击,北江支流出现“百年一遇”洪水,灾害造成173乡镇18人死亡、15人失踪、65万多人受灾。数天后,英德再次遭遇山洪,导致13000人受灾,据估计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000万元。

  英德市应急管理局就组织开展2022年防汛应急演练,重点开展安全转移群众演练、人民大桥桥墩防撞演练、堵管涌、抛石演练和水上救援演练等。

  对应的水位是34.51米。

  先后两波洪峰到达韶关,全市出现严重内涝,同日21时,清远启动防汛I级应急响应。第二天,韶关“北江第一坝”孟州坝开闸泄洪,韶关市区及下游河段水位开始缓慢回落,同日14时,英德站水位达到35.97米,部分区域开始严重受灾。

  飞来峡水利枢纽打开15孔闸口全力泄洪,水位迅速退至22.43米。

  英德市浛洸镇

  此外,过去的防洪理念也并非没有改善空间。一个问题是,在防洪设施“突飞猛进”情况下,可能并未考虑到与防涝规划的协同性。

  就在今年初,印发。在此前公开的中,深刻剖析了英德现有防洪减灾体系的短板。一个难点在于,“英德市大部分地区的洪灾与涝灾多结伴而生,主要干支流的涝区多是由于对洪泛区实施防洪措施之后形成的”。[5]

  中规院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生态市政院院长王家卓曾分析,发生在某一个区域的降雨,每个城市如果都“以排为主”,就会出现因上游排涝而加剧下游洪水灾害的风险。如果洪涝不能统筹,上游暴雨时泄洪,将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造成下游地区雪上加霜。

  而在彭澎看来,北江流域应该加强联防联控,既要提升对特大洪水的防范水平,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统一规划,又要在特大洪水来临时协调、沟通、共同防范。对于英德的防洪设施,下游城市也要多提供支持和援助,也可以由省或流域协调委出面推进转移支付。

  对于英德,也如所有饱受水患影响的城市,此次暴雨,可能正是一个转舵时机。它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从过去征服自然的态度,转向调整人的行为?

  除了“顶硬上”,我们还能做什么

  在英德浛洸镇,我遇到了一位老人,她和许多上了年纪的广东人一样,只会讲本地粤语,习惯称呼年轻人“靓仔哥”。她带着我逛了她的几块种植地,有玉米、水稻和紫苏。

  洪灾过后,这些农作物都被泡坏了,但老人并未显得特别失落。她会介绍自己如何施肥、管理,因此玉米要比别家的饱满,紫苏叶长势也要比别家的好。在她身上,你能感受那种乐观,明明是在抱怨洪水,但她依然笑得很爽朗。

  “你还笑得这么开心?”我故意逗她。“没办法啦,不笑又怎么样?更大的都经历过。”她依然挂着笑容。

  说起洪水的历史,英德人几乎都能谈上几句,他们也像文中所言,找到了各式各样应对洪灾的方式。“委屈吗?”我这样问过当地人,一阵沉默后,对方回答,谢谢理解,“但我们也只能顶硬上”。

  在自然面前,人的可贵之处就是意志坚韧;反过来,自然其实也是如此,甚至更甚于人。

  美国普利策奖得主约翰•麦克菲在一书中写道,在密西西比河,人们筑起大坝抵抗洪水,谨慎地预防河流改道。最终,还是抵挡不住一场特大洪水。“从空中看去,它纤小脆弱,在大自然面前显得不堪一击,就像密西西比河上贴着医用胶带的小伤口。”

  面对自然,人类显得渺小而笨拙。但自然的反应,常常也是人类行为所导致的结果。显然,人类已经度过了试图控制自然的阶段,而转向追求和谐共生。“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自然时而慷慨、时而无情,人类应如何“自洽”?这不只是英德应该深思的问题。

推荐图文

鄂ICP备2024040700号-2
武汉砺行体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数据源自网络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