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反应速度已堪比科技行业分析师。9月24日,市场上有消息称,国外存储芯片和代工价格均出现上涨。受此影响,当天,A股市场半导体相关细分行业出现大涨。某大型券商建材行业首席随即在当天中午就推送了所覆盖上市公司中的相关产业链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三位首席都是业内较为资深的行业分析师,此前长期专注于各自领域,而以上案例只是目前传统行业分析师向新兴科技跨界的一小部分。如果说以往的分析师跨界,还有不少短期“蹭热点”的成分,现在则成了职业发展“刚需”。
回顾“9·24”行情以来的一年间,A股市场经历了不折不扣的“科技牛”。无论从累计涨跌幅、杠杆资金分布、成交金额分布等指标,新兴科技产业在市场上获取的“流量”都要远大于传统行业。如此的“非科技不炒”在A股以往的30年间较为罕见。
据Choice数据,2024年“9·24”以来,31个申万一级行业中,成交金额排名前五的行业科技含量十足,分别为电子、计算机、电力设备、机械设备、医药生物;排名最后五名的分别是综合、美容护理、煤炭、石油石化、钢铁,而前五名行业的平均成交额是后五名的19倍。与此同时,电子、计算机、电力设备、机械设备、医药生物2024年“9·24”以来的平均涨幅为80%,超出综合、美容护理、煤炭、石油石化、钢铁的平均涨幅近40个百分点。
相比之下,2013~2015年上半年的“互联网+”行情中,虽然“互联网+”概念是绝对主线,但金融、地产等传统行业的表现也不错。彼时,成交金额排名前五的科技含量低于当前,分别为非银金融、机械设备、基础化工、医药生物、计算机,房地产、银行行业排名分列第六、第七,可见当时传统行业的市场“流量”仍较可观。另外,成交金额排名最后五名的分别是美容护理、社会服务、综合、钢铁、煤炭,而前五名行业的平均成交额仅是后五名的近7倍。
前后10年间,两轮牛市所展现的显著“流量”分布差异让不少从业者都看在眼里,触动在心中。“大势所趋下,分析师肯定都要拓展自己的研究边界。”某券商研究所负责人日前向据而另外一些行业分析师的跨界则是需要跳出自身的“舒适圈”,新辟战场。其中一部分转型跨界早的分析师已经打开了一片新天地,像天风证券电新行业首席孙潇雅2025年以来就凭借在机器人、芯片等领域的跨界研究在业界出圈。
尽管转型的必要性趋于提升,不过,一些传统行业分析师跨界研究的市场认可度仍然有待提升。例如,上述地产首席推荐的物业机器人概念股的市场表现总体相对平淡。
其实,对分析师而言,无论覆盖的是什么行业,在研究的方法论上都有共通点。当前,多位卖方行业的领军人物早年都曾担任周期性行业的分析师。例如,现任东方证券研究所所长黄燕铭职业生涯早期就曾是一名建材行业分析师。
传统行业仍有红利价值
回顾A股市场历史,在科技股人声鼎沸之际,传统行业分析师的“冷板凳”焦虑并不少见。据黄燕铭此前回忆,在20多年前,水泥行业就已经被视作夕阳行业,当时市场有观点认为,要拥抱朝阳产业,摒弃夕阳产业,因此不要买水泥行业的股票。
在暂时的沉寂过后,随着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和周期性回暖,煤炭、水泥等行业并非没有投资价值,龙头企业在近20年间已走出过几轮涨幅较大的波段性行情,2022年煤炭行业一度领涨A股。
另外,相比新兴科技的高成长性,一些传统行业虽然已过了高速成长期,但红利价值突出。在低利率环境下,市场对红利类资产依然有较大的配置需求。
某券商煤炭行业首席最近在上述行业评选的自荐书中指出:“在经济偏弱和市场整体收益率下行的背景下,煤炭作为高股息红利的代表,仍旧是市场最为认可的价值资产……我们判断认为周期与红利双重属性,有望让煤炭成为市场资金最优先的配置资产。”
不过,虽然红利行情的崛起曾一度让煤炭、公用事业等行业的投研需求有所回暖,但传统行业分析师群体数量持续下降的趋势还在延续。一些近年来崛起的卖方研究“新势力”聚焦科技、医药生物等热门赛道,对传统周期行业已不再覆盖;而一些中小券商研究所前些年就已经撤销了房地产等周期行业的岗位。
在某外资券商研究部门负责人看来,弱化分析师个人的跨行业联合研究将是行业发展的趋势。对于分析师积极跨界的现象,他表示,“总体上,外资券商的氛围没有那么卷,而且人相对少一些,每位分析师的空间本来也比较大。”
“在外资券商,跨行业、跨地区合作会多一些,不同行业的多位分析师会一起就某一个新的主题和方向做深度研究。”他进一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