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推“科企专线”提前触达潜在上市企业 有望进一步提升科创企业估值
更新时间:2025-05-10 09:56:43 浏览次数:

  “近年来我们发现科技突破非常迅速,而且国家也十分支持和鼓励创新。我们因为是创新科技领域,在几年前设计18A章、18C章等上市规则的时候,未必能完全满足最前沿科技企业的需求。”今年4月底,香港交易所行政总裁陈翊庭如是解释筹备开通“科企专线日,香港证监会与香港交易所发出联合公告,宣布正式推出“科企专线”,以进一步便利特专科技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申请上市,并允许这些公司可以选择以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请。

  创科被视为香港未来发展最重要的新产业,港交所近年来也在持续放宽对科技及生物科技等公司的上市门槛与限制,这背后是其希望持续巩固香港作为创新和快速增长的科技公司首选上市地的优势。

  “科企专线”在今年年初就被写进香港特区政府2025年度至2026年度。

  5月9日,多位熟悉香港IPO市场的业内人士在接受在香港特区政府新财政年度财政预算案发布会上,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在回答在次日举行的港交所2024年度线下业绩会上,陈翊庭在现场详细解释道,关于“科企专线”服务,源于港交所对市场需求的深度观察,这类企业备受投资者青睐。但港交所在服务过程中发现两类核心痛点:其一,部分企业对规则适配性存在疑虑,例如申请18A、18C章节豁免时缺乏确定性;其二,技术价值传递存在障碍,企业担忧其创新成果难以被上市审核部门充分理解。

  “所以,我们为这类企业制定了这套专线服务,有一套专业的班子可以服务好它们,在企业上市筹备期提供‘一对一’规则适配指导,不用担心递了表批不出来等情况;另一方面也起到推广作用,有部分高科技企业反映投资者可能不太看得懂技术,我们因为大量接触投资者和企业,可以起到撮合的作用。”陈翊庭表示。

  5月9日,沙利文捷利云科技有限公司投研总监袁梅告诉对比过往,港交所对特专科技公司的政策调整速度明显加快,力度也在持续加大。18A诞生于2018年,18C则在2023年正式推出。2024年8月,港交所又将特专科技公司上市时的门槛下调。如今,再度加码推出“科企专线”。

  华坊咨询评估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罗珏瑜对“保密申请就是针对这一痛点的改进和突破。但我觉得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护知识产权,毕竟科技企业最值钱的就是专利和商业秘密。如果企业在上市过程中不用披露太多保密信息就能达到上市效果,比如在上市后再披露技术细节,或者一些和上市风险无关的信息可以暂时不披露,我觉得这可以更好地保护知识产权,让企业更安心地上市。毕竟一旦出现问题,对公司影响很大。”罗珏瑜分析称。

  
“内地投资者更能看懂中国科技企业价值”
 

  罗珏瑜分析认为,18A、18C已经被推出多年,但还是有很多科技企业因为各种原因没在香港市场上市,而是去了美国。她认为“科企专线”就是针对这些痛点进行制度创新,也希望能重新挖掘科技企业的价值。很多公司谋求上市都十分看重估值预期,这些公司也希望尽可能体现自身价值,如果企业估值不够,上市就比较困难,找投资者也难。

  “香港的优势在于它是国际金融中心,还有沪港通、深港通这些互联互通机制。相较于新加坡交易所,港交所面向的投资者群体更广泛,内地很多投资者有渠道可以投资港股股票。很多内地的科技企业也喜欢选择港交所,就是因为能看懂中国科技企业价值的投资者都是来自内地,这是新加坡和美国都没有的优势。而且香港市场的规模和流动性相对较高,和新加坡市场比起来更是如此。”罗珏瑜表示。

  今年一季度,港交所有16个交易日成交量超过3000亿港元,多只期货及期权合约的成交量和未平仓合约张数均创单日新高。同时,新股市场融资额位列全球前五,并迎来自2021年4月以来融资额最大的两宗再融资发行。第二季度以来,港交所新股上市申请数目保持稳健,共有120宗申请正在处理中。

  对比前两年,袁梅感受到港交所又热闹起来了,现在除了内地的大型科技企业,还有很多新兴科技企业、AI独角兽纷纷赴港上市。这两年,地平线)、英诺赛科、晶泰控股等二十多家AI公司在港股发行,IPO和再融资都很活跃,是港交所不断优化上市制度的受益者。

推荐图文

鄂ICP备2024040700号-2
武汉砺行体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数据源自网络仅供参考